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隶属于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是教育部、财政部重点支持建设的全国百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坐落于世界风筝都潍坊市,前身为山东纺织职业学院。
学院是中国纺织服装高职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单位,承担学会日常工作,多次成功组织了全国性的教学改革、技能大赛等系列活动,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居全国同类院校领军地位。
目前,学院拥有浮烟山主校区、潍坊滨海分校区、寿光滨海分院三个校区,主校区在校生12094名,教职工700余人,占地面积2506亩,校舍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图书藏量77.3万册,固定资产5.7亿元。
学校设有纺织服装系、国际商务外语系、经济管理系、电气工程系、土木工程系、生物与化学工程系、信息工程系、水产养殖系、艺术传媒系、汽车工程系等11个院系。共开设48个专业,其中国家示范专业3个、省级示范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24门;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全国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建院30多年来,学院形成了“校企所共栖,产学研一体,职场化育人,国际化提升”办学特色,已建成与专业相关的22个生产性实训基地、11个研究所和3个省级技术中心,形成了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教学与生产、科研与技术服务相协调的互动机制和办学格局。近五年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社会服务销售收入10亿多元,上缴税金8000余万元,2012年教师承担合作企业的科技开发与技术服务项目300余项,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人才培养模式上突出“职场化”特点,每年根据产业三年后岗位变化情况开发课程,所有教材每年修订一次,每轮教材只供一届学生使用,为学生提供了最贴近产业实际的学习内容。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和做,在学到一定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技能水平、工作态度和职业意识。同时突出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近三年学生申请专利439项。毕业生供不应求且就业质量高、工作稳定率高。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坚持面向区域、面向行业、面向国际实施开放办学。学院是国家纺织面料设计师(山东)培训中心、山东省工业设计中心、山东省行业技术中心(新型纺织面料)、山东省服装制版与技术服务中心,中非国际人才培训机构、山东省制造业紧缺人才培训基地、省级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基地、省基层管理人员培训基地、省纺织服装行业“金蓝领”培训基地、省级农民工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基地。教育部考试中心在学院设立了托福网考、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GRE)、英国剑桥商务英语证书(BEC)考试、韩国语能力考试、日本语能力考试等海外考试考点和国际IT认证考点和对外汉语考点,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专业试点学校,每年培训2万余人次,为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从1997年起开始探索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与欧美亚非等地区的17个国家118所学校建立合作关系,探索了一条通过卓有成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全面提高的新路子。
实力与品牌铸就了现今的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学院先后被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学校、省级文明单位、全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12年11月,学院作为国家示范院校承办了第五届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成果展,学院的办学特色和发展方向得到了全国职教界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和肯定,并获得“突出贡献奖”。
*注:更新时间2013年9月24日。
1999年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学院“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先后建设了纺织、服装、化纤、机械加工等1个校办工厂、1个专业研究所、1个甲级纺织设计院,直接作为2个专业群的支撑、配套机构。这些校办产业具有教学、生产双重功能。每个产业都有定型产品,共计14类106个品种;其中,不同型号的摩托车活塞早已成为行业的定型产品;能够同时承担11名学生实习实训。2008年,校办产业接纳学生生产性实训140人时,实现产值2千元,申报国家专利1项,细纱变频控制、GWZ系列全自动消防、无负压给水技术等2项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研制的SB250型喷气织机开始批量生产,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3年
学院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在内部管理上,按照“职能包干、劳酬融促”的原则,引入市场机制,产业部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教学部门独立核算,部门拥有自主用人权和分配权;专业教师兼任校办产业的技术人员,实现了教学、生产双栖身份;在分配上,打破事业单位工资体系,实行绩效薪酬制;在用人上,按照“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原则竞争、聘任上岗。灵活的运行机制保障了产学一体办学的顺利实施。
2005年
成立了由10家行业排头兵企业家组成的“学校董事会”。
2007年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牵头组建了由行业协会、企业、职业院校共计13家单位组成的“山东省纺织服装职业教育集团”,建立起校企双方紧密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从而促进了优质资源共享;由鲁泰纺织、魏桥纺织、新郎服饰、青岛纺机、山东海化等骨干知名企业10多名技术专家组成11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院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澳大利亚、韩国等3个国家6所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拓展TAFE、中韩等5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开放办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学院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探索了“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员、作品与产品、教室与车间”的一体化,做到了“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融合行业龙头企业,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实施了以“产学一体,工学结合”为特征的多形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形成了“三环相嵌、三能合一”,“校企联动,学做合一、订单培养”、“学用一体、四段晋级”等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强化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环节,实现了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确保实践教学环节占教学总时数的50%以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带动了专业建设和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课程建设。
机构 | 部门 |
教育部门 | 纺织,服装系 |
电气工程系 | |
经济管理系 | |
国际商务外语系 | |
土木工程系 | |
信息工程系 | |
生物与化学工程系 | |
机械工程系 | |
水产系 | |
艺术传媒系 | |
汽车工程系 | |
基础部 | |
五年大专与中专部 | |
体委办公室 | |
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 | |
继续教育与培训中心 | |
辅助部门 | 中心实验室 |
图书馆 | |
职能部门 | 办公室 |
组织人事处 | |
教学中心 | |
科研与校企合作推进中心 | |
财务处 | |
监察审计室 | |
督导办公室 | |
招生就业中心 | |
团委学生处 | |
公寓管理办公室 | |
安全,保卫处 | |
基建办公室 | |
教学实践与产业中心 | |
后勤部门 | 后勤服务中心 |
膳食服务中心 |
*注:更新时间2013年9月25日。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在部分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开展“3+2”分段培养职业教育招生试点工作,是深入贯彻国家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探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自2013年起,在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等11所高职院校和山东建筑大学等10所本科院校合作开展“3+2”专科与本科分段培养招生试点。试点专业共11个,每专业安排招生计划100人。此次获准开展试点的高职高专院校来自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和潍坊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高校;本科合作高校有山东建筑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省属重点高校。参与试点的本专科院校将联合制定“3+2”分段培养职业技能人才方案、主干课程标准及课程体系,体现职业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要求。
“3+2”分段培养招生办法是:参加夏季高考的考生,经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单独下达招生计划并正式录取,以专科生身份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第3年经考核测试,择优选拔部分学生进入衔接本科高校学习2年。考生高考总成绩须达到本科二批录取最低控制线下50分,按文理类专科(高职)批次填报志愿(单设院校志愿代码),择优录取,办理专科录取手续,入学后单独编班学习。
郑铁民 | 应用研究员,现任浪潮集团副总裁兼山东浪潮华光光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荣获山东省青年科技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全国城市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
陈晓刚,博士 | 在英国赫瑞瓦特大学从事了三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领域包括防护用纺织品、三维功能性纺织品、织物结构纺织CAD、织造技术及定量管理等 |
张忠生 | 山东省海阳市人。南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高级经济师。现任中国海油山东海化集团总经理助理;山东海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经济师;山东海化股份有限公司羊口盐场总经理、党委书记职务。 |
孔令宪 | 1983年毕业于菏泽一中,1987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曾任浪潮集团济南平台事业部总经理,高级工程师,资深软件服务外包专家,曾主持过十多个大型软件项目的开发,具有军校13年计算机科学教学和教学管理经验,7年软件项目开发和软件项目管理经验以及5年事业部运营管理经验。现任浪潮优派副总裁兼CTO。 |
邵长臣 | 高级工程师,历任项目管理、集团信息管理部经理,浪潮东京公司董事长等多个岗位的锻炼,积累了丰富经验,熟悉软件开发的全过程,熟悉财务、人事、市场、开发、采购等各个管理流程;并负责规划了整个集团的信息系统、网络及通讯结构。 |
吴海鸥 | 1984年毕业于山东纺织工学院(现青岛大学),曾在山东省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山东省纺织科技信息中心和山东省纺织科学研究所担任要职,高级工程师,现任香港基协中国区总经理。 |
Reymundo,Marin | 教授,Reymundo Marin教授出生于美国德克萨斯州金斯维尔。获得金斯维尔A&I大学和奥斯汀德克萨斯大学罗曼语言文学学位,后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完成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的研究生课程。是华盛顿州立大学普尔曼地区卡奇诺研究系创始人,同时于华盛顿大学西雅图校区任教。擅长对19世纪西班牙文学、历史和卡奇诺文学的研究。 |
Maria,Marin,博士 | Maria Marin博士高度敬业、友善、性格外向,有很强的双语交际能力,重视教师双语教育和社会学语言培训工作。能够激励他人发挥最高潜能,开拓新思路、新方法以便适应用户的需要。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教育哲学博士、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人类文化学硕士、圣诺瑟师范学院西班牙文学硕士。 |
郭长清 | 郭长青,男,1976年7月生,潍坊人,1999年7月毕业于西北纺织工学院,大学本科,学士学位。1999年7月—2001年4月就职于浙江龙盛集团,2001年4至今就职于潍坊百思特染料化工有限公司,现为公司副总经理,主攻方向为分散染料的结构及性能的关系。2012年5月被学院聘为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客座专家。 |
王法庆 | 男,1970年12月生,潍坊昌乐人,大学学历。现为昌乐县人大代表,曾荣获昌乐县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现为昌乐松江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总经理。 2012年5月被学院聘为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客座专家。 |
潘玉宽 | 大学文化程度,MBA硕士研究生,工程师,现任潍坊兰天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积极带领技术人员搞技术攻关,不断尝试新原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应用,陆续开发了特殊花色牛仔、天丝和大豆纤维等功能性牛仔600余种,其中丝光牛仔整理技术填补了省内空白。2012年5月被学院聘为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客座专家。 |
刘良玉 | 高级经济师,现任山东潍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山东杰富意振兴化工公司董事长、山东潍焦集团薛城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1年9月被学院聘为生物与化学工程系客座教授。 |
张德明 | 现担任山东潍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2011年9月被学院聘为生物与化学工程系客座教授 |
薄继青 | 男,出生于1956年3月,大专学历,经济师,现任山东潍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监事、副总经济师兼企划部部长。 2011年9月被学院聘为生物与化学工程系客座教授 |
宋桂玲 | 淄博兰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研究员。主持、承担2003-2006年科技部《环保生态面料》等火炬计划项目四项。 |
彭清,一 |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舞蹈家,以出色的表演在国际上为祖国赢得了两枚金质奖章。同时作为演讲家,他被誉为共和国演讲家、中国四大演讲家之一 |
李胜杰 | 心灵财富国际训练大师,疯狂英语李阳教育公司的董事,在全国培训过5000多个企业,其演讲被誉为“亚洲第一魔力声音”,是社会公认的心灵辅导第一人 |
孟建新 | 山东省商务厅巡视员(正厅级)男,山东东平人,1953年1月出生,1971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1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毕业于兰州交通大学给水排水专业。曾任济南铁路勘测设计院院长助理,济南市外经贸委副主任、主任,中国驻圭亚那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山东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副厅长,2009年03月任现职。熟悉全省对外经贸工作,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扎实的理论功底,曾多次在有关报刊发表文章,并在许多全国性理论研讨和学术会议上作报告,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 |
杜邦,博士(Bong,Wellington,To,Ph,D,) | 杜邦先生拥有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临床心理医学博士学位。在三十多年的工作生涯里,他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医生兼行政管理人员和企业家,在临床和保健医疗,人力资源,教育和信息技术领域,都取得特大的成就。 |
金孝铉,博士 | 男,博士,韩国大邱启明大学化学化工学科硕士研究生。一棵赢生物农药有限公司代表理事,蘑菇菌类技能师。曾获得小风险投资大会最优秀奖,技术创业优秀事迹大会优秀奖。 韩国生物化学学会 常任理事会员 韩国蘑菇学会 常任理事会员 韩国菌学会 常任理事会员 |
具炅本,博士 | 博士,男,韩国大邱启明大学化学化工学科硕士研究生。一棵赢生物农药有限公司代表理事,有机生物农药研究所所长。曾获韩国销路开拓大赛的优秀奖,韩国中小风险创业大赛一等奖,韩国风险创业大赛青年企业家模范代表称号,大邱地区技术革新和产学结合优秀带头人。 |
张宝辉 | 国内多家知名团体顾问、西点模式训练导师,国内提供执行力、发展力及革新整体架构体系的创始人。 |
校徽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校徽
校训
厚德博学 笃志拓新
厚德博学中的“厚德”,即富有深厚道德;也是学院原理念中“明理诚信”、“德能融新”、“德在才先”的延续承接。《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即要广泛地学习、实践,挚着地坚守自己的志向、志趣而努力;同时需“拓新”,即不断拓展创新;也是原理念中“高技能”、“融新”、“创新”的沿承。
校歌
作词:徐建明 于 克
作曲:吴 凡 黄勇健
这里风筝放飞的地方 放飞青春 放飞希望;
这里是风筝飞舞的地方 飞舞激情 飞舞梦想;
啊 我们山科人 我们山科人 铁肩担重任 高职教育育栋梁 职教为兴国 创新教育谱新章;
求索 求索 求索 求索 置身科学殿堂;
求索 求索 求索 求索 为了融通古今中外;
开放开放 笑欲世界春风;
开放开放 我们荟萃四面八方;
这里风筝放飞的地方 放飞青春 放飞希望;
这里是风筝飞舞的地方 飞舞激情 飞舞梦想;
啊 我们山科人 我们山科人 求知本无涯 工学结合当自强 产学严并举 校企合作铸辉煌;
奋进 奋进 奋进 奋进 投身职业教育;
奋进 奋进 奋进 奋进 为了发展德能融新;
飞翔 飞翔 迎着真理曙光 飞翔 飞翔 我们为国博学无疆;
飞翔 飞翔 迎着真理曙光 飞翔 飞翔 我们为国博学无疆。
学院特色
【教育特色】
一、兴办产业,双元互动,成功走出了一条产学一体特色办学之路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从1986年起,学院“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先后建设了纺织、服装、化纤、机械加工等11个校办工厂、10个专业研究所、1个甲级纺织设计院,直接作为9个专业群的支撑、配套机构。这些校办产业具有教学、生产双重功能。每个产业都有定型产品,共计14类106个品种;其中,不同型号的摩托车活塞早已成为行业的定型产品;能够同时承担1100名学生实习实训。2007年,校办产业接纳学生生产性实训140万人时,实现产值2亿元,申报国家专利11项,细纱变频控制、GWZ系列全自动消防、无负压给水技术等12项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研制的JSA210型喷气织机开始批量生产,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构建起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协调、科学发展的运行机制
自1993年以来,学院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在内部管理上,按照“职能包干、劳酬融促”的原则,引入市场机制,产业部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教学部门独立核算,部门拥有自主用人权和分配权;专业教师兼任校办产业的技术人员,实现了教学、生产双栖身份;在分配上,打破事业单位工资体系,实行绩效薪酬制;在用人上,按照“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原则竞争、聘任上岗。灵活的运行机制保障了产学一体办学的顺利实施。
三、校企合作,开放办学,以他方需求为中心搭建起合作育人平台
1995年,成立了由130家行业排头兵企业家组成的“学校董事会”,2007年,牵头组建了由行业协会、企业、职业院校共计139家单位组成的“山东省纺织服装职业教育集团”,建立起校企双方紧密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从而促进了优质资源共享;由鲁泰纺织、魏桥纺织、新郎服饰、青岛纺机、山东海化等骨干知名企业100多名技术专家组成11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院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澳大利亚、韩国等13个国家60所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拓展TAFE、中韩等5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开放办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四、以“产学一体,工学结合”为特征的多形式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
学院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探索了“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员、作品与产品、教室与车间”的一体化,做到了“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融合行业龙头企业,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实施了以“产学一体,工学结合”为特征的多形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形成了“三环相嵌、三能合一”,“校企联动,学做合一、订单培养”、“学用一体、四段晋级”等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强化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环节,实现了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确保实践教学环节占教学总时数的50%以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带动了专业建设和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课程建设。
五、德才兼备,德于才先,创新形成了素质教育新模式
学院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将校企文化相融的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职业素质与人文素质,形成了“一二三四”职业素养培育新模式:即创新实施了指导教师工作模式,以强化学生个性化培养;启动了诚信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两项工程”,以强化学生的品德培养;坚持开展“讲普通话、说外语、用计算机”的“三热”活动,以强化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四种能力”培养,以强化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社会培训形成品牌
学院是“山东省制造业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山东省金蓝领技师培训基地”、“全省工商管理培训资格院校”、“省级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基地”及“全国外经贸经理人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中心”,潍坊市“阳光工程”培训基地、潍坊山科纺织服装科技开发中心,连续四年被评为“山东省企业教育培训先进单位”;学院积极开展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工作,组织各类社会培训8500余人次,2007年鉴定规模达4000人次;学院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托福考点、韩语TOPIK培训与考试中心、日语等级考试中心,年承担托福考试3000余人次、韩语TOPIK培训与考试10000余人次。
七、就业率高,质量好,人才培养工作得到社会高度认可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建院31年来,学院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5万余名,学生素质高、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首次就业率五年平均96.97%,位居全省同类院校首位。涌现出大批优秀毕业生,如80届毕业生王方水现任鲁泰纺织集团总工程师、曾被评为全国纺织行业劳动模范,86届毕业生张忠生现为山东海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02届毕业生马晶晶获全国商业技能比赛第一名,并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当选为第十六届团中央候补委员。近年来,学生在国家、省、市组织的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2005至2008连续四年获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2007年获全国职业院校纺织面料设计大赛金奖。2008年3000余名学生赴北京担任奥运会安保志愿者,2009年300余名学生再赴北京担任国庆活动安保志愿者,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学院被评为“奥运安保突出贡献单位”。
2001年学院被省教育厅授予“全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2004年在山东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产学结合和国际交流与合作被认定为学院两项办学特色;2007年在山东省高校工委组织的德育评估工作中被评为优秀等级,学院被评为“山东省普通高校德育工作优秀单位”;2007年被评为“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8年被评为“中国特色教育理念与实践项目学校”和“中国企业教育百强”。 学院当选为中国纺织服装高职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单位;山东省高职高专学会副会长单位、高职高专院校师资及管理人员培养牵头单位等。
【发展前景】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学院始终坚持职业教育“是直接为企业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岗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坚持“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办学方向,实行“产教科研相结合,学用创新于一体”的育人模式,按照“注重实践,强化应用,提高技能”的办学思路,狠抓素质培养,突出理论教学与操作技能的结合,保证了教育质量,培养出的学生以“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岗位适应快”而深受用人单位青睐。
特色是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核心。学院领导班子带领广大教职工,转变观念,锐意进取,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最佳途径。率先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建立起颇具规模、独具特色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成立了省内100余家知名企业加盟的院董事会,“委培式、订单式、融合式”校企联合办学的路子更加宽广。
学院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韩国新罗大学、汉城工业高等学校、清州大学、启明文化大学、乌克兰第聂伯罗彼得罗斯克大学、赫尔松科技大学、加拿大UTS学院、印度基督学院、印度英迪拉甘地开放大学、马来西亚科技大学、泰国易三仓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等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院在外留学生已达百余名,接受外国留学生培训三百余名。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学院是省经贸委确定的全省工商管理培训资格学院,是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确定的省级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基地。培训工作可以与全省企业培训、技能鉴定、专业人员继续教育接轨。与六所全国重点大学(厦门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北农业大学)联合办学,成为六所重点大学山农网络教育中心。
学院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采取校企联合办学、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成功开辟了省内外就业市场,形成了庞大的就业网络。目前学院与南车四方、山东核电、潍柴动力、福田雷沃重工、鲁泰纺织、歌尔电子、烟台万华、北京汇源、浪潮LG等100多个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不仅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还能为毕业生提供上千个就业岗位。近几年,毕业生与岗位的供需比一直保持在1:5以上,毕业生供不应求。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均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毕业生以“综合素质高、敬业精神强、基础知识牢、职业技能好”而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学院是全国百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是省教育厅、财政厅重点支持建设的80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之一,是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确定的省级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基地,是山东省纺织服装职教集团的组建单位。学院被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省级文明单位”、省人事厅、教育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评为“全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省外办、省教育厅、省公安厅评为“山东省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先进单位”、省经贸委评为“山东省企业教育培训先进单位”、山东省人事厅、山东省教育厅评为“山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教育厅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先进集体”、“山东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友谊比赛山东科技职业学院举行社团友谊比赛
11月13日下午,由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团委主办,社团联合会协办的社团友谊赛在足球场拉开帷幕,“加油!加油!”随着一声声助威呐喊,贪吃蛇、同心圆等趣味游戏,让学生在热闹放松的氛围中培养了默契。
本次活动体现了同学们的团队协作精神,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锻炼自己的舞台,表现自我锻炼自我,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加强了各社团与社团联合会的友谊,同时也加强了社团之间的联系友谊。